PC出货量下滑、同质化严重2023年的游戏本为何能逆势而为?
没有什么太多的新兴技术,同质化严重,但要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产品力的下降或不足;另外,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消费者本身消费意愿降低,对性价比更加看重。所以在这两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厂商不得不在硬件配置、性能释放等传统指标上不断加码,提升产品力的同时努力降低售价以让用户感知到更高的性价比,游戏本的综合产品力可以讲是达到了近几年来的巅峰。
核心硬件上面,性能的上限肯定还是依赖于 Intel、Nvidia、AMD 等半导体巨头,但如何能让这些硬件触及上限,这就是厂商们需要钻研的了,游戏本的消费者也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丰富而变得越来越专业, 功耗 、 性能释放 成为了消费者在购买游戏本时首要考量的因素之一。
2023 年,游戏本在这方面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首先是 GPU 的满血功耗,AIGC 的兴起、视频行业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增加、游戏对硬件需求的提高,这些都让大家更加看重图形性能,今年绝大部分的游戏本将 GPU 的功耗提升至了 满血 ,RTX 4050/4060/4070 Laptop GPU 为 140W,RTX 4080/4090 Laptop 则为 175W,均设定在了 GPU 的理论最大值。
而在前两年的游戏本中,价格稍低一些、入门系列的游戏本基本都是残血功耗的 GPU,以 RTX 3060 Laptop GPU 为例,满血功耗为 130W,入门系列的游戏本大多设定为 95W、105W,甚至一些售价较高的主流游戏本 GPU 功耗也都达不到 130W,而 2023 年的游戏本,没有满血功耗都有点不好意思拿出来卖了。
当然还有整体的解热能力,在经常用来检测笔记本功耗释放能力的双烤测试中(AIDA64 Stress FPU+Furmark),前两年的主流游戏本以 CPU 45W+GPU 115W=160W 为一个标准值,能够达到 160W 的成绩就算是在主流价位中相当出色的了,有不少产品只有 35W+95W=130W 的 可怜 功耗;2023 年的主流价位游戏本新品则提升至了 CPU 45W+GPU 130W=175W 为一个常态,甚至不少高端游戏本可以达到 230W~250W 的解热能力,要知道 , 在笔记本中,能够达到这样的功耗释放,是前几年想都不太敢想的事情。
总体来看,游戏本的性能释放无论是主流价位还是高端产品,都有了一个 阶梯式 的提升,为了达到更高的功耗释放,各大厂商都在模具和散热模组上面下了更大的功夫,作为选购游戏本时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方面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在两年前,独显直连的切换还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点,消费者对于 独显直连 的意义和提升幅度都还不太了解。
笔记本电脑受制于本身结构和硬件特性,画面的显示都是由 GPU 计算后交由 CPU 中的核显进行画面输出,而随着独立 GPU 的性能提升,核显在部分情况下已经处理不过来 GPU 的计算量了,从而影响了游戏的帧数。举例:例如此时 GPU 可以输出 500 帧的画面给到核显,而核显的计算量只能提供 450 帧的显示输出,此时游戏帧数就会因为核显而受到拖累。但如果把核显屏蔽掉,直接绕过核显让独立 GPU 负责计算的同时直接输出画面,那么游戏帧数就不会再被核显所拖累。
独显直连功能在一两年前的游戏本中只存在于价位相对较高的游戏本中,而今年的游戏本和满血功耗一样,没有独显直连的话就别拿出来卖了。
独显直连还有一些延申的功能点, 热切换 和 双显三模 ,热切换是指独显直连模式可以一键切换,无需重启电脑,双显三模则是在混合模式和独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纯核显模式输出,即屏蔽独显,这个模式可以起到延长续航的作用。
今年的 40 系显卡、13 代酷睿处理器、7000 系锐龙处理器的部分型号与桌面端的同级别产品在性能上面差距缩小。
我们先看 GPU,从 Nvidia 30 系开始,以 XX60 这个甜品级的 GPU 为例,移动端和桌面端的实际性能就差距不大了,3060 的移动端在流处理器的数量上面超过了 3060 桌面端,但显存、功耗方面存在差距,到了 RTX 4060,移动端与桌面端在流处理器规格、显存上基本都保持一致,甚至满载功耗也都一样,仅在显存速度上面移动端略微低于桌面端,总体来讲,主流甜点级别的 GPU 移动端和桌面端的性能差距非常小。
CPU 自本代开始也是如此,不过和 GPU 不同的是,CPU 是移动端的高端型号与桌面端看齐,为移动端带来了强劲的 CPU 计算能力。
AMD 锐龙在今年也推出了 HX 系列处理器,例如 R9 7845HX 与 R9 7945HX 处理器,其规格与桌面端 7900X、7950X 基本一致,满血缓存,并且在 Zen 架构向来较好的能耗比下,本代 7000 系 HX 移动端和桌面端的性能差距很小。
另外,AMD 还将饱受游戏玩家好评的 3D 处理器下放至了移动端—— R9 7945HX3D,规格除功耗外与桌面端的 R9 7950X3D 基本一致,是目前游戏性能最强的移动端处理器,目前这颗 7945HX3D 还是 ROG 的独占产品,可以认为是试水,但不管如何,这对于游戏本目标用户来讲绝对是一个好消息,未来,如若规格稍低一些的 3D 处理器下放至移动端,其低功耗、超大缓存的特点将会为游戏玩家们带来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游戏本相比于台式机,如果单从性能角度来看,一直以来游戏本的性价比确实更低一些,给人一种 又贵性能又差 的感觉,这是很多消费者宁愿选择台式机也不选择游戏本的原因之一,但如今,移动端的处理器与 GPU 性能逐渐向桌面端看起, 又贵性能又差 的观点正在被粉碎,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游戏本。
除了核心配置的提升外,游戏本的周边配置也愈来愈完善,用户体验更好,扩展了使用场景。这里就举两个例子:屏幕和 PD 充电。
近两年来屏幕规格的提升相信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之前的入门级别游戏本甚至连高刷新率的屏幕都配不上,仅仅就是一个 1080P 60Hz 的屏幕,而如今的入门游戏本高色域 +144Hz/165Hz 刷新率成为了标配,主流价位普遍还会有 2K 高分辨率 + 高色域 +165Hz/170Hz 高刷新率的规格,不少产品甚至会有 16:10 的屏幕比例或 240Hz 的超高刷新率出现,屏幕的规格也是本年度游戏本主要的提升点。
今年游戏本在逐渐普及 PD 充电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作用在前两年少部分游戏本中已经被验证。在工作和学习等无需高性能的场景下,只需要一个氮化镓充电头即可维持电量,用到不到砖头电源了,这减轻了携带时的重量,大大提高了游戏本的使用场景。
2023 年游戏本价格趋势为整体价格下探,游戏本的入门门槛降低,中端主流机型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可以获取到更高级别的配置。
5500 元左右的价格是多年来入门级别游戏本的价格准入门槛,搭配 i5 级别 CPU+XX50 级别的 GPU,可在今年,这一价格甚至下探至 4500~5000 这一价格段,消费者可以使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最新款的游戏本了。
在中端、中高端机型中,从前处理器的级别最高也就是个 i7 了,而随着去年英特尔开始的 i9 普及风暴,当下 7500~8500 就可以轻松买到一款来自一线HX 处理器与 RTX 4060 甜品极别的配置规格了,前面已经介绍过了,R9 7945HX/i9-13900HX 基本可以代表当下移动端处理器的顶端水平了,花费和之前相同的价格却可以探寻到顶级 CPU 性能。
如果说今年的游戏本市场有什么特点,那肯定就是 内卷 了,各厂商的策略都很简单粗暴:提升硬件规格 + 提升性能 + 降低售价,这是创新不足与消费意愿不高双重影响下激发出的不得已的做法,但不可置否的是,游戏本的性价比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对于消费者来讲,在今年的 618、双 11 购物节期间购买一台游戏本是近年来最具性价比的入手节点了。
除了产品本身外,当下一些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用户对于高性能 PC 的需求,而游戏本作为一个更加简单直接、具备便携度的设备类型,对不少用户来讲,比台式机是更有吸引力的。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在今年 7 月发布了《2023 年 1-6 月中国电子经济产业报告》,报告中指出,在 9 个重点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综合排名位于榜首,其后为美国、韩国。
2017 年 ~2021 年,我国电竞行业收入从 778.82 亿元增长至 1445.0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3.33%,但在 2022 年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滑,可在今年的 1~6 月,我国电竞产业整体收入为 759.93 亿元,同比下降 0.66%,环比增长了 11.74%,已经呈现回暖趋势。
在下半年的亚运会中,电竞项目首次进入正式赛事,我国代表队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个人认为对电竞产业有绝对的正向提振作用,今年全年的电竞行业收入应该会为正增长。
在用户规模和画像方面,2023 年 1~6 月的电子经济用户规模为 4.87 亿人次,相比 2022 年的 4.88 亿人次,基本持平;男女比例大致为 5.5:4.5,主要人群在 24 岁及以下和 25~34 岁。学生群体、白领群体是电竞行业的主力人群,再加上男女比例均衡,都是在娱乐消费上能力较强的群体,游戏本的关注度也肯定随着电竞行业的回暖而受到更多关注度。
根据今年 5 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2022 年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 1900 亿,较 2021 年上涨 8%,直播账号累计开通超 1.5 亿个,同比增长 7.1%,活跃账号 9500 万个;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账号累计照顾过 10 亿个。另外,行业上市主体 11 家,MCN 机构 2400 家,直播、短视频行业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了 1 亿。
于是,泛用性更广的游戏本理应就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当前移动端最新的标压 CPU 和高性能独立显卡足以进行较高级别的视频制作,并且 Intel、Nvidia、AMD 在这几代产品中都迎合了视频行业的发展,逐代提升视频编解码的性能,行业发展势头强劲,相关的企业 / 机构 / 个人购买新产品或换新的意愿较强。
AI 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但是在 2023 年,AI 应用平民化,今年也被大家称为 AIGC 元年,这也是继元宇宙、Web 3.0 之后又一重要概念。ChatGPT、Stable Diffusion 爆火,让普通用户也可以享受到 AI 所带来的乐趣以及对生活和工作的便利,AI 也开始深入各个行业,加上政策的支持,更多的 AI 应用即将落地。
另外,AI 的爆火也让 Intel、Nvidia、AMD 三家巨头看到了机会,Nvidia 就不用过多介绍了,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 AI 硬件产品,仅凭借 AIGC 的爆火,今年的 Nvidia 就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Intel 和 AMD 也开始重视起 AI 应用,例如 Intel 将在他们即将发售的新款 Meteor Lake 处理器中加入专门为 AI 加速的 NPU 引擎,并且引入了 AI PC 的新概念,从 PC 端加速 AI 普及。
在这两年中,笔记本行业进入 寒冬 ,但游戏本的关注度却逆势而上,迎来了一个巅峰,但这种关注度颇有些 透支 的意味。功耗的释放在今年是提高了,但是受迫于物理限制,我们不能指望整体解热能力在每代都能有可观的提升,所以性能表现还是大部分只能依赖于 Intel、Nvidia、AMD 三家巨头。在其他方面,例如屏幕、接口、独显直连等周边配置和功能也是如此,或配置已经拉满,或要考虑实际配置搭配,或要考量成本方面的问题,可提升的幅度也很有限了, 创新不足 将会是接下来几年游戏本要重点攻破的方向,厂商需要探索出除了降低售价和堆料外的另一条路。
其他行业的发展滋生出了更多性能方面的需求,这确实会对以性能为主要设计方向的游戏本带来正向提振作用,但在接下来如果想要维持住这些来自其他行业的关注,还是要积极拥抱这些行业,探索行业需求,为产品增加更多针对或面向这些行业的特定功能、技术,才能持续的吃下这些行业发展反哺自己的红利。
整个笔记本行业经过了这两年的蹉跎之后,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游戏本是否能够随着这波起誓继续延续强势,可以讲,天时地利都已具备,就看各厂商如何应对了。开云全站 kaiyun网站开云全站 kaiyun网站